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

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》(原《实用儿科临床杂志》)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、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,是以儿科临床与基础研究为主要报道内容的儿科学类核心期刊。本刊为儿科学类核心期刊、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(中国科技核心期刊),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,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CSCD)来源期刊,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,被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(CBMdisc)、Quick全文资料管理系统(FTME)、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、万方数据、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》、美国《化学文摘》、俄罗斯《文摘杂志》、波兰《哥白尼文摘》、W 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(W PRIM)、美国《乌利希斯期刊指南》等国内外数十家权威数据库收录。本刊以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、政策,贯彻理论与实践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,反映国内外儿科医疗、科研等方面的新理论、新技术、新成果、新进展,促进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。辟有述评、专家论坛、学术争鸣、热点、论著、小儿神经基础与临床、中西医结合、实验研究、儿童保健、误诊分析、药物与临床、综述、小儿外科、病例报告、临床应用研究、儿科查房、标准•方案•指南、指南解读、国际期刊快通道、医学人文等栏目。以各级医院儿科医务工作者,各高等医学院校、科研院所儿科医教研人员,各级图书馆(室)、科技情报研究院(所)研究人员等为读者对象。欢迎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科教研人员踊跃投稿。本刊为半月刊,A4开本,80页,无光铜版纸印刷,每月5日、20日出版。CN 10-1070/R,ISSN 2095-428X,CODEN SELZBJ,Dewey #:618.92。国内外公开发行,国内邮发代号:36 - 102,国外邮发代号:SM1763。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,也可与本刊编辑部直接联系订阅邮购。国内定价:10.00元/期,240.00元/年;国外定价:10.00美元/期,240.00美元/年。欲浏览本刊或有投稿意向,请登录本刊网站(http://www.zhsyeklczz.com),网站提供免费全文下载。联系地址:453003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601号新乡医学院《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》编辑部。联系电话:0373 -3029144,0373 -3831456;传真:0373-3029144;电子信箱 syqk@ chinajournal.net.cn。请优先登录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(http://www.medline.org.cn)首页的“稿件远程管理系统”投稿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人类破壁脑癌禁区的三十年征程

时间:2025-08-21 11:54:57

上世纪90年代,一位32岁的工程师因持续头痛就医,最终被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。医生告知家属:"这类肿瘤平均生存期只有10个月。"患者妻子在诊室外攥着检查单颤抖的场景,仿佛是这个疾病留给时代的集体记忆。如今,当张华拿着父亲的复查报告走出诊室时,医生指着MRI影像上缩小的肿瘤说:"新型治疗方案让三年生存率提高了200%。"这两个相隔三十年的就诊场景,折射出人类对抗脑癌的漫长征程。

暗夜中的微光:被血脑屏障阻隔的战场

脑部恶性肿瘤之所以被称为"生命禁区",源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。颅骨形成的天然堡垒内,包裹着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而成的血脑屏障——这道生理防线本是为保护大脑而生,却成为98%的治疗药物难以逾越的天堑。传统化疗药物如同持假通行证的访客,在屏障前铩羽而归。这种生物学特性导致1990年代前的治疗方案,就像在密室里点蜡烛,手术刀能切除的可见病灶不足30%,放射线在摧毁癌细胞时难免误伤正常脑组织,五年生存率始终在5%的冰点徘徊。

破壁之战:精准医疗的三重突破

2015年开启的肿瘤治疗革命,为脑癌治疗撕开三道突破口。靶向治疗通过基因测序锁定EGFR扩增等驱动突变,药物如同配备导航系统的微型导弹,在血脑屏障上精准打开临时通道。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临床数据显示,接受奥希替尼联合放疗的患者,中位生存期从12个月跃升至28个月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则另辟蹊径,PD-1单抗帮助T细胞识别伪装成正常细胞的肿瘤,这种"解除刹车"的策略在3期临床试验中使18%的患者肿瘤缩小超过50%。

最富想象力的突破来自电场治疗。患者佩戴的特制电极帽释放中频交变电场,干扰癌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,这种无创疗法如同在肿瘤内部放置"分子级别的搅拌器"。2019年《JAMA》发表的全球多中心研究证实,联合治疗方案使新诊断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突破13%,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数字。

治愈之路的荆棘:肿瘤的进化论困局

站在医疗前沿的科学家们清醒认识到,胶质瘤细胞的进化速度堪比微生物。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,同一肿瘤内部存在7-15种基因亚型,这种异质性就像军事要塞里的多重防御体系。当药物清除优势克隆时,耐药亚群早已在阴影中悄然壮大。英国剑桥大学的活体成像实验显示,某些肿瘤干细胞能在72小时内重建化疗破坏的血管网络,这种再生能力远超正常细胞百倍。

血脑屏障仍是横亘在药物递送道路上的喜马拉雅山。纳米颗粒载药系统的最新进展令人振奋——装载化疗药物的脂质体通过表面修饰获得"通行证",动物实验显示脑部药物浓度提升20倍。但这些微观快递员面临最后的配送难题:如何穿透肿瘤外围致密的细胞外基质?科学家借鉴穿甲弹原理设计的超声微泡技术,正在临床试验中验证其破障能力。

未来曙光:多组学时代的治愈拼图

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二十年后,脑癌治疗正步入多组学融合的新纪元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搭建的"数字孪生"平台,能在虚拟空间模拟药物在特定患者血脑屏障中的渗透过程。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分析十万份病理切片,已能提前6个月预判复发风险。更激动人心的突破来自脑机接口领域,斯坦福大学开发的植入式芯片可实时监测肿瘤微环境变化,为动态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持。

当我们凝视着临床试验中那位生存期超过5年的患者影像时,看到的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胜利,更是人类智慧的丰碑。从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对致病突变的精准修正,到CAR-T细胞疗法对免疫系统的战备升级,这些技术突破正以指数级速度累积。或许就像青霉素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历史轨迹,脑癌治愈的临界点,就藏在某个实验室的显微镜之下。当基础研究的量变引发质变时,曾被视作禁区的颅腔,终将成为见证生命奇迹的新战场。